案例:刘女士在某网络搜索引擎上查询到一家小额贷款公司,并提交了贷款申请,该小额贷款公司表示若想快速放贷需先投保一份A保险公司的保单,刘女士为了快速拿到贷款,以手机微信转账的方式将5000元转到该小额贷款公司提供的银行账号上,用于购买指定保险,该小额贷款公司工作人员也以微信截图的方式向刘女士发送了保单。

       过了一个月,刘女士致电A保险公司查询自己的保单是否真实有效,A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根据刘女士提供的信息未查到任何投保记录,A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明确告知刘女士A保险公司与该小额贷款公司没有任何形式的合作,并善意提示刘女士提高警惕,保留好与该小额贷款公司工作人员联系及转账支付等相关记录或单证,如有必要可向所在地公安机关报案,保护个人财产安全权不受侵害。

                                                                          


案例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本案中小额贷款公司中的不法分子利用刘女士急于用钱的心理,以贷款必须先购买保险为由骗取钱财,获取“保费”后利用技术手段伪造出A保险公司的保单,以此蒙骗刘女士,并妄图将风险转嫁到A保险公司,严重侵害了消费者财产安全权,并损害了A保险公司的声誉。

                                                                             

风险提示:

       以此为鉴,保险消费者要注意些什么呢?

       (一)通过正规渠道投保。可选择保险公司官方网站、官方公众号、手机官方软件、正规保险公司的保险销售人员、正规保险公司的客服大厅或分支机构,以及正规保险中介投保;投保成功后可拨打保险公司官方客服电话进行核实保单是否真实有效。

       (二)投保转账时,注意保费收款账户是否为保险公司,收款账户名称为销售人员或其他个人名称时,坚决不能划转保费,并且保险消费者应避免将大额现金保费通过销售人员代为缴纳,确保现金安全。


常见侵犯消费者财产安全权都有哪些表现?

       “代理维权”以“维权”之名行“牟利”之实。如鼓动保险消费者退保正常的保险合同,并收取高额“代理维权”手续费,退保后还会诱导消费者“退旧买新”,购买所谓“高收益”理财产品,甚至截留侵占消费者退保资金,暗藏集资诈骗风险。

       消费者如受蒙骗退保正常的保险合同,不仅丧失风险保障,未来再次投保时,由于年龄、健康状况的变化,可能面临重新计算等待期、保费上涨甚至被拒保的风险。消费者一定要对此类不法行为提高警惕。

       作为消费者,由于对金融知识的欠缺,很容易被违法分子诱骗,造成财产损失,金融消费者该如何保障自己的财产安全权?

(1)不被“小利”诱惑

       不轻易相信高息理财诱惑,不被小礼品打动,不接受“先返息”之类的诱饵。

(2)通过正规渠道办理保险业务

       如需办理保险业务,不要轻易委托别人,应自行联系保险公司通过正规渠道进行办理。

(3)依法理性维护合法权益

       保险消费者应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在正规金融机构购买保险产品,出险时,到正规金融机构申请理赔,防止上当受骗,保护自身财产安全。

点赞(25)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